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中学 >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学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学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7年01月04日 17:15:23 访问量:334 作者:王荣祥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学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泌阳县实验中学   王荣祥

近些年,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学文学社团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目前,对于中学文学社团的性质,仍然沿袭几十年形成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学文学社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负载着培养学生文学特长、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这种认识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前中学文学社团的特质,客观上影响了中学文学社团的定位,阻碍了文学社团的发展,限制了文学社团功能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中学文学社团队伍日益壮大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中学文学社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文学社团健康发展的科学之路,对于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社团自身因素

l.文学社团定位不准确

一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学社团的性质功能认识仍过于狭隘,与其说是文学社团,不如说是文学选修课程,把文学社团单纯当作了语文学习的课外延伸,看不到文学社团的独立性、组织性。其发起、运作全部从属于学校自上而下的教学安排,是学校政策的简单执行者。相反,作为自发社团的组织性系统性不足,缺乏独立运作、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可能。这样的文学社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管理,立刻丧失行动力,限于瘫痪。

另一部分文学社,则基本局限在文学社内部成员的单纯写作活动,文学社只是少数的文学爱好者,或者写作尖子的个体行为,而没能发展成为一项群体活动。此类曲高和寡的文学社,它们的活动还属于精英文化的范围,它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自然也非常缺乏。

关于社团定位,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偏差,都会直接造成社团活动形式的单一和狭隘,进而削弱学生对文学社的持续热情,并最终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社团人员充实,这也是造成众多文社昙花一现、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2.社员、指导教师的社团角色定位不合理

文学社定位的不合理,必然导致社员、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合理。而角色定位的不合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活动的发展与提高。

中学生文学社团,作为社团,首先是具有民间性的非正式的群体,其形成和管理都应当是自下而上。但是目前的事实情况是:

要么担任督导的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改督导主导甚至领导,离开了教师整个文学社团就无法运作;而社员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锻炼能力行使社团的领导权,缺乏甚或根本没有主动意识,他们既非文学社团的组织者、领导者,亦非这个组织系统的维护者,而是沦为教师指令的执行者,参加文学社团的各项活动实质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要么文学社团虽然有学校安排的督导老师,但由于督导的教师都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兼职,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发挥的作用。而作为社团主体的中学生们涉世不深,本来就对事情的考虑不够周全,组织管理能力有所欠缺,还加上课业负担和升学的压力,服务社团的时间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3.文学活动单一僵化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社团赖以生存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活动本身就是社团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文学社,长年累月都没有活动,那么对学生肯定会弃之如敝履;如果虽然有一些活动,但只不过走走形式完成任务,仍然会逐渐使文学社的成员感到枯燥乏味,收获微小而作鸟兽散。

目前,一些文学社团,名存实亡,一年到头没有几项活动。文学社的任务,只不过是在每一届文学社团的学生毕业之后,再将新入学的学生充实一批记入名册,装点一下门面而已。而另一些文学社,不遵循文艺发展的规律,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与社会脱节,活动形式十年不变,弄来弄去不过是征文比赛、文艺讲座、阅读欣赏等老三样,还自我陶醉,根本不能适应学情发展和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

4.组织建设不完善

作为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文学社团本身就是一个人员流动和自由度较大的组织,再加上组织建设不完善,随意性大,不能有效分工合作,非常不利于社团活动的展开,社团的长期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

组织建设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目前大多数文学社团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严密组织和管理体系,群体关系松散,若即若离,内部纪律观念淡薄,过于自由化。一些文学社团虽然制定了相关章程或管理制度,但流于形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失范现象,并没有按照章程规范运作,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而规章制度不能有效执行,文学社团也就无法严格管理。学生在文学社团中不受任何约束,来去自由,既不利于社团活动的开展,也有损社团结构的稳定。

组织建设不完善,另一面表现在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受中学学制影响,中学文学社成员频繁变动,几乎每年就吐故纳新一次,文学社的骨干和核心成员的培养需要时日,而其真正能够上手开展工作,为社团建设发展服务的年限不过一年而已,极易出现断档现象。但督导教师的急功近利仅关注文学尖子出成绩、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怎么样,社团欠缺培养下一任核心成员、保证社团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所以社团组织不稳定,以至于一些文学社团昙花一现,核心成员毕业后,一蹶不振。而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缺乏留存制度,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一旦核心成员毕业或督导老师变化,就造成真空,致使整个文学社团始终在低水平上重复,活动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5.社刊、社报出版周期长,质量不稳定

社刊、社报就是文学社的生命。社刊、社报能否按时出版、其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学社能否办好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然而,现状是由于督导教师教学任务紧,文学社团成员压力大,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都不一定能保证。尤其令人尴尬的是,的确有不少文学爱好者学业发展不均衡,本来应该参加社团活动的课余时间还要被其他课任老师请去补课;而负责文学社团的督导老师,一旦承担毕业年级教学,也难有心思兼顾社团。编社刊、社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样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就只能是有一搭没一搭,所以很多文学社的社刊、社报一学期甚至一学年能出一两期就很不错了,质量无法保障也再所难免。好不容易等到社刊、社报出一期,早就时过境迁,社员的热情也已消磨殆尽。

6.没有形成榜样激励机制

文学新人层出不穷,社员作品年发表量巨大,不仅会鼓舞社员的信心,也会使社外同学羡慕不已,积极要求参加文学社。这是扩大文学社影响力、促使文学社欣欣向荣的有效途径。然而很多的中学生文学社团不注重塑造自身的公众形象,对外宣传意识淡漠,虽然做了很多实事,开展了许多活动,却始终是小打小闹,内无领军人物,外无叫得响的王牌

虽然说不同学校文学社团的社员写作功底参差不齐,同一所学校文学社内部的成员之间也有差距,但是悉心培养和竭力宣传、推出文学爱好者,应该是每个中学文学社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学生社团之外的因素

l.认识有偏差

局限于当前的教育现实,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而办与不办文学社团并不影响教育教学的考核,学校领导难于给文学社团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办校刊校报也不热衷,仅仅视之为学校的一个形象工程,出几本在平时的对外活动中可以用到就行了,出多了,费钱又不叫好。

因此一些中学文学社团徒有虚名,文学社的活动大多数处于停顿状态。

还有些文学社团的活动甚至遭到来自家长和其他教师的非议:说什么文学社团活动占用了其他学科的时间,是不务正业,甚至认为参加文学社是进娱乐圈。一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劝导学生慎重参加文学社团的活动。

另一维度的偏差则是攀比之风。文学社团成为了学校的面子工程。文学社团的主要阵地是自己的校刊、校报。于是很多学校的校刊校报鸟枪换炮,用上了激光照排,还有的学校是彩色套印,花更大成本铜板胶印的也非绝无仅有。但在社团建设和活动上,实质性的支持却乏善可陈。

2.管理无保障

对文学社团认识的偏差势必导致缺乏缺乏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制度支持。不少中学的文学社团活动实际是三无状态:无固定督导教师,无固定资金,无固定时间。

无固定督导教师,使文学社的发展缺少长远规划。

督导老师是文学社团的领路人,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调查,不少学校校刊、文学社的指导教师都是义务行为,工作都是在课余抽时间进行,属于吃力不讨好的事。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认为校刊不过是学生们小打小闹的地方,搞多了还会让学生分心,不利于学校的升学率,这使得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难以得到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不愿再担任指导校刊的工作。

文学社团虽然有由学生组成的领导层,但是每届学生的社团生涯有限,而社团这个组织本身却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在一届届学生中传承。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甚至完全没有功夫考虑社团在自己离开后的发展,而且就算某些学生有相对长远的眼光,能够想到社团在未来一两年、两三年的情况,其社团工作也会明显地受到经验、知识、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而无法为社团规划更好的未来。而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能够对社团的动态信息、发展规律、理论知识进行研究,掌握社团发展规律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而无固定资金则使中学文学社普遍存在财务不足,各种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

无固定时间,则致使社团活动无法开展。

社团活动要大家来共同参与才会显示出生机,但由于中学生直接面对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功课相对较多,课表都排得很满,周一至周五,属于学生自己的课余活动时间并不是很多,而完全利用双休时间又不大现实。其次每个社团成员仅有的一点点课余时间还不是很固定。再加上由于特定的原因,不少文学社团的成员还会被要求在课余时间去参加补习,这就为社团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3.发展缺鹊桥

绝大多数中学文学社团处于独家经营,没有牵线搭桥的中介,学校与学校之间缺少横向联系,互相交流沟通较少,校际文学社团的交流基本空白。经验推广不出去,问题困惑也无法获得解决。事实上,校际或跨地区文学社团的交流是促进文学社团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学生文学社团由自闭性走向开放性、合作化的重要渠道;更是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文学大环境的重要办法。

从更大的空间和更长远的时间来看,中学文学社团的发展机遇,不仅需要文学社团校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需要有文学社团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是单从学校文学社这方面来说,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有机会获得新闻媒体的支持。更多的中学文学社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求助无门。但是,离开了新闻媒体的支持,中学文学社团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空间就小,难以推陈出新,更做不大也做不强。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学社团建设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学社团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中学文学社团队伍日益壮大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中学文学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文学社团健康发展的科学之路,对于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乔桂堂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泌阳县基础教研室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泌阳县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72602000113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